第二十一章 青龙山煤矿_我在大明一心求死
常常小说网 > 我在大明一心求死 > 第二十一章 青龙山煤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十一章 青龙山煤矿

  “保温的瓶子?”

  “是的。如果有了这种瓶子,百姓就可以将热水装进去储存起来,不用每次要喝热水都需要起火烧水。”许安说道。

  在他的记忆里,只是简单知道一些保温瓶的常识。以这个时代的水平,肯定无法做到后世的程度,但只要能够达到一般的水准,就已经足够了。

  想要做好保温效果,一个是保温涂层,一个是真空夹层。他让铁匠去仿制后世的暖水瓶,至于水银涂层,在官造局里就有,许安可以借着朱标的名义购买一些。而他让陶瓷匠做的,却是记载在古籍中的,在宋朝时候已经出现的陶瓷保温瓶。

  不过想要让百姓能够用得起保温瓶,还要考量成本的问题。在农业为主的社会,百姓的生计往往依赖于农业生产,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手上并没有多少余钱。

  所以对于价格的考量,就必须放在第一位上。当然他现在最重要的,是先要制造出保温瓶。

  这个时代的玻璃制造技术十分落后,许安无法使用玻璃制造保温瓶的内胆。其实华夏在周朝的时候,就已经能够制造玻璃,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几经失传,到了宋代虽然重新掌握了玻璃的制造工艺,但是与舶来品仍旧无法相比,玻璃酒杯甚至遇到热酒就会碎裂。许安记得后来的郑和下西洋,带回了西洋的玻璃匠人,这让华夏玻璃的生产工艺成熟,并让玻璃逐渐开始普及起来。

  但可惜的是,郑和大概将会在今年出生在昆阳州。

  而许安能够记得的,另一个航海家名叫汪大渊,他出生于元至大四年,若是他还活着的话,今年应该已经六十岁了。在史书中,他的后事并无记载,他的死亡年份至今无考。

  汪大渊也被后世称为“东方的马可·波罗”。

  许安打算过段时间,便让朱标派人去泉州寻找他的下落。

  朱标对于保温瓶并没有概念,他作为太子,平时便是能够喝上热水的。对于保温瓶的作用,当然也不会有太大的概念。

  他最关心的却是关于燃料的事情。

  “你先前说的解决燃料的办法,究竟是什么?”朱标不再关心什么保温瓶,而是轻声问道。

  许安闻言,却像是忽而想起了什么,跑到两个铁匠的跟前,跟他们又叽叽哇哇的说了起来。

  朱标也没有打扰,等着许安跟铁匠说完。

  “太子殿下,关于燃料的事情,我们需要去一个地方。”许安说道。他适才听到朱标问起燃料的事情,他才想起自己忘了的事情。他找到那两个铁匠,是让他们打造一个煤球炉。

  他小时候冬天,家里便是靠着煤球炉取暖,因此对于煤球炉的构造记忆深刻。相对来说,这个煤球炉子,反而是其中最简单的一个。

  “青龙山?”

  许安点了点头:“没错,就是青龙山。”

  青龙山煤矿,后世开采了二十三年之久,曾是南京城最大的煤矿之一。

  江宁县县令正在县衙中办理公务,却忽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。

  “太子殿下莅临江宁县,不知有何吩咐?”张四为向朱标施礼。

  “张县令不必多礼。孤此番前来,乃是打算前往青龙山。正好烦劳张县令派人带路。”朱标轻声说道。

  他听说过张四为,刚正果毅,不畏豪强,乃是一位强项令。

  张四为闻言,面色微变:“殿下,青龙山此刻去不得。”

  朱标一惊,问道:“为何去不得?”

  “近来不知何故,忽而出现了一伙盗贼,啸聚青龙山。微臣正与巡检商量,准备前往进行清剿。”张四为如实说道。朱标点头。若是有山贼啸聚山林,的确不适合前往。

  君子不涉险地,不立危墙之下。

  “敢问县尊,盗贼几何?”许安忽而开口问道。

  张四为并不认识许安,但他既是跟着朱标而来,也不敢怠慢,便急忙回道:“据探子来报,大概有三四十人。”

  “巡检共有多少兵丁?”

  “约有百人。”

  许安点了点头:“如此看来,县尊清剿贼寇,自是轻而易举。”他随即转向朱标说道,“我们不如暂时留在江宁县,待县尊清剿了山贼之后,我等再去青龙山便罢。”

  江宁县位于南京城外,相去约四十里,虽不算远,但也不算近。

  张四为闻言,急忙跪下道:“殿下万金之躯,何等尊贵,岂能驻跸县衙之内。还请殿下火速回宫才是。”

  朱标却是摆了摆手:“无妨,便依着博仁所说。我等暂住县衙,等张县令、宋巡检剿贼之后,再去青龙山不迟。”

  张四为百般劝解,最终也难以劝动朱标。

  无奈之下,他只好火速去寻巡检宋武。

  两人急忙点起官兵,前往青龙山剿贼。

  许安丝毫不担心他们的安危,以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程度,他们的行踪早就呈到朱元璋的案前,也定然派人暗中保护他们。

  翌日早晨,张四为、宋武站在院中,恭候朱标。

  “张县令、宋巡检,你们剿贼回来了?”朱标见到二人,顿时高兴的问道。

  “殿下,我们幸不辱命,现已将青龙山的贼寇剿灭,共擒获二十一人,格杀十三人。”

  “甚好。”朱标看向黄皓,轻声说道,“去将许公子请来。”

  青龙山位于江宁北境,西南东北走向,山脉绵延约四十里,最高处约八十五丈。

  山林茂密,绿树常青。

  “此处哪里有你说的煤炭?”朱标不解的问道。

  许安微笑着指了指地下。青龙山煤矿位于青龙山的南侧,大概向下挖大概一百丈,便是煤层。

  “在下面?”

  “是的。就在下面一百丈的位置。”许安转身看向一侧的王老汉,继续说道,“您老三位,是挖煤的行家。你们在此勘探一下,弄出个办法,以便开工。需要多少人,只管跟我说。”

  王老汉是煤作匠,从小便是在矿井中挖煤。他排行老三,便叫做王叔。

  “许公子,放心,我们一定弄出个章程来。”

  话音未落,便传来鸣镝之声,一柄弩箭飞速射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cqha.org。常常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ccqha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