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九章 朱标巡狩_我在大明一心求死
常常小说网 > 我在大明一心求死 > 第七十九章 朱标巡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七十九章 朱标巡狩

  “定金?”沐英不解的看向许安,“什么定金?”

  “你要订购我的火绳枪,难道不需要先给我一部分银两,我好组织生产。万一我生产出来后,你再拒收,那我岂不是要亏大了。”许安冷声问道,“你不会真打算不给定金吧。”

  沐英无奈的说道:“难道朝廷还会短缺你的银子?况且你也不短银子吧。”

  “以我们陛下的德行,难保做不出来。”

  沐英闻言,不由得一怔。这样的话,也只有许安敢说了。谁叫他不怕死,还死不了。

  “博仁,你信不过陛下,难道还信不过我吗?”沐英准备给许安打感情牌,“咱们认识这么久了,我的人品你还不清楚?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如何?”

  他虽然带了不少的军饷,但啥都还没有见到,就凭空先少了一大笔银子,这让他感到十分心疼。

  但是许安却丝毫没有被他左右:“交情算交情,生意归生意,必须先付上五千两的定金,我立马安排开始动工。”

  “这么多?”许安登时吓了一跳。

  这一下子就是全部费用的三分之一。

  “这也是看在我们之间的交情,才给出这样的价格。否则的话,最少也得是一半的费用才行。”许安徐徐说道。

  沐英有些无奈。但他也知道许安混不吝的性格,一旦决定的事情,九头牛都拉不回来。

  “五千两就五千两。”

  南京城,华盖殿,朱元璋看着朱标递上来的条陈,脸色不停的阴晴变化。

  这条陈上的事情,便是许安跟朱标所说的救灾事宜,但这些内容却某种程度上是对朱元璋政策的反叛。

  他对商人有着天然的排斥倾向。

  “这些政策,是许安提出来的?”朱元璋轻声问道。

  朱标素来宽仁,而且深受儒学传统,不太会提出这样离经叛道的救灾政策。

  单是第一条的不设粥棚,就不是朱标能够提出来的。

  “是的,父皇。”朱标说道。

  “天下根基,乃是以农为本,若是以许安这等做法,岂不是损本扬末?”朱元璋将条陈放在桌案上,语重心长的说道,“自古以来,治理天下,农事安乃天下定。商贾之辈,低买高卖,损民而肥,实乃国家之蠹虫,原本就要严加管制。这条陈,你且拿回去吧,勿要再提了。”

  “父皇,那北方的旱灾怎么办?”朱标焦急的说道。

  “北方旱灾,不过是许安一人之言,北方各府县却无半点消息,徐达送来的急报,也没有任何迹象,而钦天监观察诸天象,同样没有警示。依朕看,这无非是许安危言耸听罢了。即便果真有了旱灾,便让秦文绎筹备救灾的粮食即可。”

  朱标闻言,也不再争辩,退出了华盖殿。他知道自己没有办法说服朱元璋,便来到了坤宁宫。“陛下拒绝了你的条陈?”马皇后见到朱标到来,便轻声问道。

  “母后所言极是。”朱标接过小红递来的茶杯,喝了一口茶,忍不住赞叹道,“好茶。”

  马皇后笑道:“这是今年的新茶,乃是刘伯温派人送来的。”

  “若是刘公在,或许能够劝动父皇改变主意。”朱标忍不住叹息道。

  “即便刘伯温在,也没有人能够劝动陛下的。许安的办法,乃是动摇国本的事情,陛下岂能同意!”

  朱标闻言,不由得一怔。此时的他不过是刚满十六的少年,虽然从小跟着宋濂等一众大师学习,但终归年纪小,对于朝政的了解也不够深刻。

  “母后,您是说许安的办法,会造成朝野动荡?”

  “倒也未必如此,许安虽然性格倨傲,但本宫深信他不会存着祸乱朝廷之心。只是自古以来,商乃末流,劝农为本,况且商贾自古以来,便容易与官员贪腐勾连,势必会给朝廷吏治带来负担。”马皇后又说道,“商人只顾小利而无大义,陛下也只是为长治久安计。”

  “以母后之见,儿臣应该怎么办?若是真如许安所说,北方发生了旱灾,恐怕朝廷也难以救援及时,恐怕会有百姓饿死。”在他知道北方旱灾存在的情况,若是因为救援不及,而造成饿殍遍野,他于心难安。

  马皇后低头沉思了片刻,便对朱标说道:“许安既然知道旱灾的发生,他在河内县势必也会做出举措应对,我看你可以前往河内,看他如何做的,另外你也正好到各府县巡查一番,看看常平仓是否充足。若是充足,果真旱灾到来,也可减轻灾情。”

  “母后所言极是,儿臣这就跟父皇请示。”朱标高兴的说道。

  然而当他向朱元璋请示的时候,却被朱元璋给拒绝了。

  “你尚且年幼,自当留在京师跟着师傅们好生读书,巡狩四方,岂是你该做的?”

  “父皇,北方初定,儿臣巡狩,乃是彰显朝廷威仪法度,也是宣播父皇仁爱之心,且以儿臣之尊,更好检阅各地常平仓之虚实,实乃一举三得之事,还请父皇恩准。”朱标看了一眼朱元璋,继续说道,“这是母后提出来的建议。”

  朱元璋闻言眉头一皱。

  “你既是非要去,朕便恩准你去。”朱元璋看向汪广说道,“传旨,命太子朱标为钦差,代朕巡狩,着令吴淮、孙礼为太子侍从,随同太子巡狩。令荣禄大夫、郑国公常茂为太子侍卫长,领一千人,随侍护卫。”

  “儿臣多谢父皇。”

  朱元璋也只能无奈的挥了挥手。

  三日之后,正阳门外,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,从京城出发,向北而行。

  “殿下,博仁的办法,的确不妥。若是照着他的这等做法,势必有动乱之患。”吴淮说道。

  一个宽大的马车,里面共坐了四人,乃是太子朱标,郑国公常茂,翰林学士吴淮、孙礼。

  吴淮手中所看的,便是朱标所写的条陈。

  孙礼也同样点了点头:“许安虽有才学,但这些办法,实乃去本逐末,大谬。”

  常茂却是不以为然的说道:“只要能够解决问题便好,何必谈什么本末。农也好,商也好,难道不都是大明的百姓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cqha.org。常常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ccqha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